查看原文
其他

《sleep no more》|开演!开眼!浸没剧,纽约来,很正点!

大雨 有染 2023-06-05



      麦 金 侬 酒 店      
(想要知道地点?欢迎后台回复“想要!”)      2016 年 12 月 14 日 起      首演(03年)于英国伦敦,后演(09年)于波士顿,爆棚纽约的      浸 没 式 戏 剧 《sleep no more》      
正式开票:

周三、周四晚场(最早抵达时间19:00)票价550元周六、周日下午场(最早抵达时间15:00)票价550元周五、周六晚场(最早抵达时间19:00)票价650元周一、周二休演

场次调整:

2016年12月25日、2017年1月1日没有演出2016年12月20日、2016年12月27日增加晚场演出

本次全新开放的场次为:

2月17日至3月26日每周三、四、五、六晚场(最早抵达时间19:00)每周六、日下午(最早抵达时间15:00)




还在爱丁堡度假的时候,就不断有朋友问起《sleep no more》这个剧,最关心的问题,无外乎:1、什么时候演?什么时候卖票2、演多少场?都什么团队?3、什么是浸没式戏剧?



      别 惊 讶      人人都在说“浸没”

我相信今年在爱丁堡的朋友,都不会忘记掉,人人“数羊”的场景:一部叫做《counting sheep》的“浸没戏剧”,引爆今年的爱丁堡边缘艺术节,这个取材于乌克兰战争的“浸没剧”,真的可以说“一票难求”。《counting sheep》以“浸没式”的手法,让观众对“政治剧场”有了新的感官;也引发了大家,对这一形式的新思考。
在伦敦的时候,又得知一个讯息:古典主义芭蕾《胡桃夹子》,将由奥利弗奖得主Wiil Tuckett改编成浸没戏剧,于这个冬天,在伦敦温布利公园上演。
这两年,舞台艺术圈,似乎都对 “浸没式”这一题材非常感兴趣。不完全统计,在《sleep no more》之前,北京、上海和广州上演的大大小小冠以“浸没式”头衔的作品就超过十部。
By Stephen Dobbie

但是,“浸没式”作为一个舶来品,到底是什么?
观众在离开表演空间的时候,似乎都是在提出问题,而不是理解更深刻。


      脑 洞 开      什么是“浸没式”

“浸没式”,翻译自英文“immersive”,很显然,这个直译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。
By Stephen Dobbie and Lindsay Nolin

我的一位圈内好友“王十三”,就曾经开过这么一个脑洞:

刚听到「浸没式戏剧」,我的脑子里就蹦出了这样一个画面,演员站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空间里,被水或其他物体慢慢逼到绝境,一点一点被浸(淹)没,观众的心也随之被一种紧张氛围包围,眼看无望之际,他突然获得了一种力量,有了新生的可能。就像在深水里游泳,头一直向下潜,水温越来越凉,光线也越来越暗,体内的氧气也逐渐减少,到达生理极限的时候,突然钻出水面,呼吸到的第一口空气。


以上,都是我瞎猜的。

By Stephen Dobbie and Lindsay Nolin

其实“浸没式”戏剧和“水”一点都没有关系。
国外同类演出的节目单上,通常会用“360-degree environment”来解释“immersive”。
换言之,这种戏剧表演形式,调动了全方位的空间元素,也即打破了过去的“舞台”概念,激发了观众的全方面感官体验。
By Stephen Dobbie and Lindsay Nolin

当然,这仅仅是外在的,在我看来,“浸没戏剧”最大的突破,是重塑了“关系”。
这种关系,包括“空间”“观·演”“时间”三个方面。
 空 间 传统的“空间”关系,必定是有stage,也就是舞台的;不论是方形、长方形还是圆形、下沉式等等舞台设计,都是演员在“上面”,观众在“下面”,哪怕演员走到观众席互动,也没有打破剧场里这种“不平等”的关系。
By Stephen Dobbie and Lindsay Nolin

 观·演 基于“空间”关系的打破,演员不再是“演员”,可能是注视着你的“观众”,观众也不是“看客”,而是故事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By Stephen Dobbie and Lindsay Nolin

 时 间 再聊“时间”关系,传统舞台表演,在叙事上都是线性的,也就是说时间过一秒,剧情推动一秒,有时候会有插叙或者倒叙,但是台下的观众,也不可能看到剧情倒回去,再演一遍,更不可能说快进或者慢放。因此,舞美再好,刺激了所有体验,不能说是“浸没式”有互动,演员和观众即使打成一片,也不能说是“浸没式”叙事的方式很实验性,或者说诗意,乃至飘逸,也不能说是“浸没式”。
By Stephen Dobbie and Lindsay Nolin


通过上述,我并不想武断地给“浸没式”戏剧下定义,(小编吐槽:莫装,你又不是“叫兽”,下什么定义)而是更希望给阅读者更多的启发和思考空间。


《sleep no more》,作为原汁原味的舶来作品,无疑是最几年最能阐述“浸没”戏剧的作品。
不单单是戏剧上的意义,《sleep no more》肯定是戏剧圈的狂欢和朋友圈的点赞。
By Stephen Dobbie

《sleep no more》演出场地,作为巨大的空间,有种十足的文化和旅游吸引力,也对带动周边酒店、酒吧、餐厅等场所插上起飞的翅膀,灵动之间,开创“文商结合”的新模式。

《sleep no more》(上海版),Punchdrunk国际与上海文广演艺(集团)有限公司联合制作,在9月22日宣布正式开票,将于今年12月14日在上海首演
By Stephen Dobbie and Lindsay Nolin

《sleep no more》通过暗黑电影镜头的视角演绎了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《麦克白》
30余位演员,5层楼的复古酒店;3个多小时表演,90多个细节;
By Stephen Dobbie and Lindsay Nolin

观众们随着自己的步调自由地穿梭在这个史诗般的故事中,他们选择自己所到之处和所见之景,也确保了每一位观众的体验历程都是与众不同。
By Stephen Dobbie


 《sleep no more》创意团队 

联合导演、联合设计与灯光:菲利克斯·巴雷特(Felix Barrett)联合导演、编舞:玛克辛·道尔(Maxine Doyle)联合设计:利维·沃恩(Livi Vaughan)和碧翠丝·明斯(Beatrice Minns)音响设计:斯蒂芬·多比Stephen Dobbie服装设计:戴维·伊斯雷尔·雷诺索(David Israel Reynoso)创意制作人:柯林·奈廷格尔(Colin Nightingale)

本文《sleep no more》相关图片由制作方之一的上海文广演艺(集团)有限公司提供致谢



更多信息,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登录官网查询


  MORE 

顾雷《人生不适情》|好的「故事」就是好的「情节」吗?

《我为你押韵:情歌》| 在笑点密集的欢乐下,竟会哭得稀里哗啦

国家大剧院·柏林戏剧节 | 《约翰·盖勃吕尔·博克曼》,现实主义的一种残酷方式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